信息发布

金融学(财务管理专业)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4日 00:00浏览次数:

04 金融学

课程名称 中文:金融学
英语:Finance Economics
适用专业 财务管理
开课学期 第3学期 总学时 54 学分 3
教研室 金融学 撰写人 乔红芳 职称 副教授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金融学》是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金融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介绍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及若干子市场、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重点分析了微观主体跨期的资源配及风险管理,全面阐述了居民决策与货币需求、中央银行和货币供给以及货币政策调控等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一是掌握货币、信用、金融市场等基本概念及原理;二是熟悉各金融机构的职能和业务范畴,尤其是商行和央行;三是理解微观主体跨期的资源配置及风险管理;四是能运用货币供求均衡和货币政策调控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并寻找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五是为其后续课程,如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保险学、证券投资学等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第1章 金融学概述(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金融决策的含义和金融活动的两个维度:时间维度和风险维度,了解资金流动及金融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掌握金融学科的研究方法,对金融学科体系和《金融学》的研究内容构建大致轮廓。
(二)教学重点
理解金融决策的含义,金融活动的时间维度和风险维度。
(三)教学难点
金融决策的含义、时间维度和风险维度
(四)教学内容
1.金融决策
2.资金流动
3.金融与宏观经济
4.研究对象及方法
5.金融学科体系
6.内容概要
第2章 货币及货币制度(6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货币是金融的本源性要素,本章主要对货币“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以及货币制度进行剖析。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五大职能及其之间的关系,了解货币形态的演变过程,掌握货币层次量划分的标准、目的和内容,了解各国货币层次量的划分差异和原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逻辑和规律,了解我国和国际货币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点
价值形式演变过程、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五大功能、信用货币的形态、货币层次量的含义和划分标准、不同货币层次的内容、货币制度含义、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我国货币制度的具体内容
(三)教学难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层次量划分的标准及内容、货币制度演变的逻辑和规律
(四)教学内容
1.货币的起源与性质
2.货币形态的演变
3.货币的功能
4.货币制度概述
5.货币的现代度量
第3章 金融市场概述(6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金融市场的含义、构成要素以及各种各样的子市场,常用的各种信用工具及其特征。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金融市场的含义及其与普通商品市场的差异,熟悉金融市场的特征和各种分类方式,掌握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理解金融市场的功能,了解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各种子市场;熟悉票据、股票和债券等基础金融工具的特点,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原理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
金融市场的含义、金融市场的特征、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金融市场的分类、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子市场、不同金融市场工具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
金融市场的含义及特征、金融市场的分类方式、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差异、不同金融市场工具的比较
(四)教学内容
1.金融市场含义及构成要素
2.金融市场的功能
3.金融市场的各种子市场
4.金融市场工具
第4章 金融机构(3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我国及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构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了解我国和西方国家金融体系构成的现状,熟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差异性,了解IMF、世界银行集团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职责和运行情况。
(二)教学重点
金融机构存在的经济分析、金融机构的功能、各类金融机构业务的差异性
(三)教学难点
各类金融机构业务的差异性
(四)教学内容
1.金融机构的含义及分类
2.金融机构存在的经济分析
3.金融机构的功能
4.我国金融机构体系
5.国际金融机构
第5章 跨期资源配置(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货币的时间价值及其计算,主要有单利与复利、现值与终值、年金的计算、投资决策的准则等,在此基础上,介绍债券价值估值、贷款的分期偿还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的时间价值、单利与复利、现值与终值的概念,学会单利与复利、现值与终值、年金的计算方法,掌握投资决策的方法,了解债券价值的评估方法、了解贷款的分期偿还的计算方法,了解生命周期储蓄模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货币的时间价值、单利与复利、现值与终值、年金的计算方法、投资决策的方法、债券价值的评估
(三)教学难点
货币的时间价值、现值与终值、年金的计算方法、投资决策的准则
(四)教学内容
1.货币的时间价值
2.单利与复利
3.现值与终值
4.投资决策准则
5.年金的计算
6.债券价值的评估
7.贷款的分期偿还
8.生命周期储蓄模型
第6章 风险与收益:资产定价模型(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居民和企业在风险情况下的资源配置,包括最优投资组合的构建、均衡情况下风险与收益权衡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其应用以及套利定价模型。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资产收益与风险的度量,理解资本市场线与证券市场线的不同含义,学会使用CAPM计算资本成本,了解CAPM和APT模型的异同。
(二)教学重点
资产的收益与风险、分散化与非系统风险、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最优资产组合选择、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
(三)教学难点
分散化与非系统风险、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最优资产组合选择、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
(四)教学内容
1.资产组合理论
2.资产的收益与风险
3.分散化与非系统风险
4.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
5.最优资产组合选择
6.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7.扩展:套利定价理论
第7章 风险管理原理(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风险无处不在的意识,理解金融风险的分类及其性质,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步骤,了解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和特征,理解套期保值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风险的性质和分类、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金融风险转移的主要方法、套期保值
(三)教学难点
金融风险转移的主要方法、套期保值
(四)教学内容
1.风险的性质和分类
2.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3.金融风险转移的主要方法
4.套期保值
第8章 货币需求(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货币需求的含义及各种各样的货币需求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和影响因素,了解古典经济学家们对货币需求的解释,掌握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了解后凯恩斯学派的发展,为以后货币供给、货币均衡和货币政策的调控做出理论铺垫。
(二)教学重点
货币需求的含义、费雪方程式、剑桥方程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三)教学难点
不同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点
(四)教学内容
1.货币需求的含义和分类
2.古典经济学家们对货币需求的解释
3.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4.货币需求的一般函数
5.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6.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第9章 货币供给(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量的含义以及二级银行体制下货币创造的整个过程。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货币供给的含义和目的,熟悉货币供给量层次的划分,理解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二级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了解几种不同的货币供给模型,为后续货币政策调控机理的理解奠定基础。
  • 教学重点
货币供给量层次的划分、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中央银行和基础货币、二级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制约存款创造和收缩的因素。
  • 教学难点
二级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制约存款创造和收缩的因素
(四)教学内容
1.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2.商业银行和存款货币创造
3.中央银行和基础货币
4.二级银行体制下货币创造过程
5.几种货币供给理论模型
第10章 利率的决定与期限结构(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研究货币需求和供给如何决定市场的利率水平以及市场条件的变化如何导致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利率的期限结构以及相关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利率的种类,掌握可贷资金模型的内容和原理,学会从可贷资金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利率决定的影响因素,掌握从宏观角度分析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了解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二)教学重点
利率的种类,可贷资金模型及应用、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三)教学难点
可贷资金模型及其应用、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四)教学内容
1.利率的种类
2.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可贷资金模型
3.西方经济学中的可贷资金模型
4.可贷资金供求变动
5.影响一般利率水平的因素
6.利率的风险结构
7.利率的期限结构
第11章 货币政策调控(6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货币政策的各种目标、各种工具、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及构成要素,掌握货币政策四大最终目标的内涵和关系,理解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含义及选择标准,掌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优缺点,熟悉央行使用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及调控原理,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含义,了解不同的货币传导渠道,理解货币政策时滞的含义,了解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含义和制约因素。
(二)教学重点
货币政策的含义及构成要素、货币政策的四大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选择标准、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及调控原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时滞
(三)教学难点
货币政策四大最终目标的关系、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优缺点、三大法宝的调控原理和特点、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
1.货币政策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3.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4.货币政策工具
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6.货币政策效果
7.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协调
 
三、学时分配
章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机动 合计
授课学时 2 6 6 4 4 4 2 4 4 4 6   2 54
实验学时     6                      
四、课程实验大纲(6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部分主要使用《银行票据业务教学实训平台软件》对银行常用的各种票据业务进行处理。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支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的填写及购买程序,学会根据业务特征的不同审核各类票据是否合规。
(二)教学重点
现金支票、转账支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的填写及购买程序、票据的审核
(三)教学难点
各类票据的审核
(四)教学内容
1.票据知识的准备以及票样的展示
2.支票的填写与审核
3.银行本票的填写与审核
4.银行汇票的填写与审核
5.银行承兑汇票的填写与审核
6.商业承兑汇票的填写与审核
五、有关说明(主要填写对本课程的教学建议,如: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先修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手段等)
(一)教材
《金融学》(第二版),林俊国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参考书
1.金融学(第二版),(美)兹维·博迪等著,曹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货币金融学(第九版),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金融学》,黄达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三)先修课程
《经济学》、《高等数学》。
(四)教学组织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五)教学手段
注重与学生互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多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预设情景问题分析等等。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平常考勤、作业、实验成绩、课堂表现及纪律情况组成)占30%;期末考试(期末卷面成绩)占70%。
执笔人:乔红芳    
2016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