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

经济大讲坛第八讲:新时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若干问题思考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8日 00:00浏览次数: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沈丹阳作报告

    本报讯(记者 余辰)5月7日,中国经济大讲坛第八讲在闽南师范大学开讲。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作题为“新时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若干问题思考”的报告,对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晓峰与学校师生等一起聆听讲座。

    沈丹阳从三个方面阐释新时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必要性和大趋势。他首先分析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他指出,回顾过去30多年,通过对外开放,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变化。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政策与民心都告诉我们,当前的中国,要想完成既定的发展目标,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对外贸易不仅带来国家整体发展,也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好处。其次阐释新时期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强调,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继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最后,沈丹阳分析未来我国对外开放的三个发展趋势以及改革和开放的关系。他认为,开放要更多地与改革和发展联系起来,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在互动阶段,沈丹阳就近期国内外经贸热点、漳州如何利用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优势开展外向型经济等问题回答了现场师生提问。
                            

中国经济大讲坛第八讲主旨摘要

 
    沈丹阳,男,福建漳州人,1965年2月出生,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国际经贸、服务经济和中国会展问题专家。现任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并兼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贸促会顾问,上海市政府、福建、甘肃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等。


    出口与百姓的关系

    就业:2009年我国出口带动就业人数是13360万人,2010年是14900万人,2011年是14955万人。目前全国每年有超过1亿的人直接或间接从事着与对外贸易相关的工作。商务部研究院测算的数据是,现在对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国内1.8亿人就业。

    工资:我国现在多数出口产品的成本中有20%—30%的成本是工资成本,每出口1个美元就意味着给参与到这个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的从业人员带来1元多工资性的收入。

    消费:出口促进物质丰富,市场价格平稳。老百姓现在可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可以买到来自全世界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去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已突破2000万辆,汽车从过去高不可攀的高档消费品正迅速走入寻常百姓家,对外开放功不可没。


      扩大开放的三大趋势 
  
    更广: 对外开放的领域将持续拓宽,开放的形式、区域、产业和对象四个方面都将得到新的拓展。从开放的区域看,沿边开放和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带两个重点需要关注;从开放合作的对象看,过去几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开放增加了一个很特别的对象——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更深:对外开放将更多触及体制改革、法制建设、发展战略、合作模式等深层次问题。下一步的开放要更多的与改革联系起来,以开放促改革。自主开放内陆沿边,鼓励企业走出去。借鉴国际经验,遵守通行的国际规则。通过对外谈判签署多双边协定。

    更高:对外开放将更加有高度,或者说,水平将“更高”。对外开放必然越来越看重“质”的目标。具体的讲,就是通过提高就业贡献、提高经济增长贡献、推动经济发展转型、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原文来自:http://218.6.92.114:88/html/2014-05/09/content_237253.htm  2014-5-9 01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