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 |
中文: 数理统计学 |
| 英语:Mathematical Statistics |
| 适用专业 |
经济统计学 |
| 开课学期 |
第 3 学期 |
总学时 |
72 |
学 分 |
4 |
| 教研室 |
经济统计 |
撰写人 |
刘建华 |
职 称 |
副教授 |
|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与要求 |
| 课程性质:《数理统计学》是经济统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
|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介绍了统计量及其分布、参数估 |
| 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内容 |
| 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2、掌握常见的统计量及其分布;3、 |
| 掌握常用的点估计方法和区间估计;4、理解假检验的思想和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5、掌 |
| 握方差分析的思想和方法;6 掌握一元线性回归。 |
| 二、教学内容 |
| 第一章:统计量及其分布(12 学时) |
|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
|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数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总体、样本、统计量、抽样分布 |
| 等;掌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理解统计量与抽样分布;掌握三大抽样分布;理解充分统计 |
| 量与因子分解定理。 |
| (二)教学重点 |
| 数理统计学基本概念、常见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三大抽样分布;充分统计量。 |
| (三)教学难点 |
| 统计量及其分布、三大抽样分布、充分统计量 |
| (四)教学内容 |
| 1.总体与样本 |
| 2.样本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
| 3.统计量及其分布 |
| 4.三大抽样分布 |
| 5.充分统计量 |
| 第二章:参数估计(16 学时) |
|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
|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统计量性质的评价准则、掌握矩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并了解 |
| 2.多重比较 |
| 3.方差齐性检验 |
| 4.一元线性回归 |
| 5.一元非线性回归 |
| 期末复习指导(2 学时) |
| 三、学时分配 |
| 章序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机动 |
合计 |
| 授课学时 |
12 |
16 |
12 |
14 |
|
|
|
|
|
|
|
|
|
|
| 实验学时 |
1 |
1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
|
|
|
| 四、课程实验大纲 |
|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
| 通过本课程的上机学习,要求掌握用 Excel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
| (二)教学重点 |
| 数据描述分析、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均值之差的推 |
| 断、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
| (三)教学难点 |
| 数据描述分析、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均值之差的推 |
| 断、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
| (四)教学内容 |
| 1.Excel 入门 |
| 2 数据整理 |
| 3.数据描述分析 |
| 4.概率与概率分布 |
| 5.抽样分布 |
| 6.参数估计 |
| 7.假设检验 |
| 8.均值之差的推断 |

9.方差分析
10.回归分析
五、有关说明(主要填写对本课程的教学建议,如:教材及教学参与书的选 用、先修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手段等)
(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二)本课程的参考书
1.《数理统计学》茆诗松 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统计学》,贾俊平 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三)先修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
(四)其他说明 本课程理论部分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于学生互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多种
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如课堂讨论等。本课程上机实践部分每次课分为 15 分钟的理论讲解、
30 分钟的教师软件演示和 5 分钟学生上机实践。 本课程理论部分的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平时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及纪
律情况组成)占 30%;期末考试(期末卷面成绩)占 70%。 本课程上机实践的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平常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及纪
律情况组成)占 40%,期末上机实验报告(由 4-8 人的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占 60%。
执笔人:刘建华
2016 年 9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