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

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成为高收入国家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7日 00:00浏览次数:

     10月27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亚洲开发银行经济研究局联合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如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而只要中国通过实施有效对策跨越过这一沟壑,中国就有望在2030前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
    报告称,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但在成功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还是只有5000美元,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才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其次,中国三十多年的增长相对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其低成本优势,而未来几年因为接近"刘易斯拐点"及人口老龄化而引起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些因素都意味着低成本优势对于增长的贡献会逐步减少,增长将越来越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及产业升级来推动;再次,由于改革尚未完成,中国经济存在一系列结构问题,如增长来源的失衡、收入差距的扩大、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与供给的制约、环境的恶化等,同时面临日渐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这些问题如不加以有效解决,有可能成为产业升级的重大制约。
    报告认为,为应对这些挑战,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需要三方面的对策:一、要超越低成本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推动知识型经济的发展;二、要深化改革,包括企业、要素市场与财政体制的改革,并推动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发展,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三、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包括稳定的宏观经济和健全的金融系统、社会的和谐与包容、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稳定的外部经济环境。如果这些对策能够加以有效实施,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针对这一课题,也给出"两大药方":首先,在结构方面,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完成中国经济向市场体制的转型,具体方法包括发展能为农户及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更加合理的资源税费水平;并放开民营企业向电信交通灯垄断性行业的准入和竞争。其次,在驱动力方面,政府则应该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中继续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对于"位于世界产业链内部"的产业,按照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框架所提出的"两步六法",继续发挥后发优势;同时在产业和技术创新上,通过政府采购和行政指令的方式,继续支持基础科研,并完善专利制度,保障这些技术成果的合法权益免受侵犯,保护不断创新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