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接受采访时,对这两大政策进行了解读。 养老金“双轨制” 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一致 胡晓义说,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大体应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与企业总体一致的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模式,体现公平。二是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互济,均衡单位负担;三是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基本养老金水平与个人历年的缴费水平、缴费年限挂钩,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四是改革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办法,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五是建立职业年金,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胡晓义说,有关部门在局部地区进行了试点,未来将并不断完善方案设计,适时出台实施。 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 胡晓义表示,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一是要逐步化解“双轨制”矛盾,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二是要有利于实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三是有利于更好保障各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权益;四是实行大体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职工无论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怎么流动,养老保险权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延迟退休年龄 每年延迟几个月 用较长时间平滑过渡 胡晓义说,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既能确保政策调整前后平稳过渡,也不会对当期的就业状况造成太大影响。 “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包含着多层含义。”胡晓义说,“一是要提前若干年预告,不能今年宣布明年就实施;二是要分步走,比如先从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从人力资源替代弹性系数低的群体开始,逐步扩展到各类群体;三是要迈小步,比如每年只延迟几个月,小步徐趋,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完成平滑过渡;四是要多措并举,在延迟退休的同时,严格控制提前退休,进一步强化养老保险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又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岗位。 化解人口老龄化压力 胡晓义说,目前我国城镇人均预期寿命达75岁以上;加上劳动条件改善,平均劳动强度比以前大大降低。 同时,我国2012年首次出现劳动力资源总量绝对下降的现象,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预示着未来我国劳动力将逐步进入供给总量减少时期。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加速到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总体平衡,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减缓抚养比迅速提高的趋势,是重要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