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晚间,苏宁云商发布一季度报,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28.6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5.93%,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16.15%,可比店面(指2013年1月1日当日及之前开设的店面)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3.40%,线上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含税),同比下降26.65%。
再来看看年初京东IPO招股书披露的数据。京东2011年、2012年的净营收分别为211.3亿元、413.8亿元,净亏损分别为 12.84亿元、17.29亿元。2013年前三季度,京东净营收为492.16亿元,较上年度同期的288.07亿元增长70%;净营收为6000万元,而上年同期为净亏损14.24亿元。从表面上看,京东已经在2013年前三季度完成了扭亏。但如果刨去利息收入和财政补贴,京东在上述期间依然亏损。财报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京东营业亏损3.16亿元,而利息的净收入为2.15亿元,而来自财政补贴等其他方面的收入为1.64亿元。
2月27日,国内垂直电商转型综合电商的典型——当当网正式宣布重回盈利轨道,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当当网实现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盈利,净利润为人民币2170 万元,盈利率达1.1%,净营收为人民19.72 亿元,含平台(GMV)总营收为36.67亿元。
这几组令人沮丧的数据代表着平台电商的普遍生存现状。当然,天猫除外。这里我们看不到天猫的营收数据,但可以从美国雅虎公布的数据来管中窥豹一下。
当所有的平台电商都在盈亏线来回挣扎时,阿里电商却赚得盆满钵满,羡煞旁人。而就在其他平台电商还在向资本市场输出自己是中国第几大电商时,阿里却极力向资本市场去电商化,展现的是媲美亚马逊、google的技术公司标签。但天猫淘宝是阿里的现金奶牛却是不争的事实,没有了电商的魂,再好的技术躯体都是空壳。
平台电商的生存困局
1.品类拓展之困。垂直电商的几大死结是:成本过高、客单价低、复购率低。各平台电商品类拓展的结果是定位越来越相近,都是定位于对用户有刚性需求且与生活相关的大众化商品,产品越趋同质化,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单是即将到来的五一黄金周,各平台电商就卯足了劲掀起价格战,而价格战的背后是利润率的下滑和平台电商的盈利遥遥无期。
2.矗立面前的大山。这些平台电商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阿里。论资源论流量他们都阿里不在一个档位上。而平台电商们能从虎口拔牙生存到今天有一部分原因是阿里不小心打了个盹而已。
3.平台的流量瓶颈期。平台电商的自我造血能力要比垂直电商要强。但跟其他所有行业一样,每家企业都会有生命周期。电商企业也最终都会碰到流量的瓶颈期问题,只不过是时间早晚。